公平認證的國際規模與在地矛盾:訪余宛如談公平貿易超市 |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公平認證的國際規模與在地矛盾:訪余宛如談公平貿易超市

年份: 
來源: 
破報

蘇盈如 — Thu, 2013-11-14 22:23

文/蘇盈如

余宛如從投入生態綠、烘焙公平貿易咖啡從2008年至今已經快5個年頭,最近獲知公平貿易超市將於金山南路上開張。跟她聊起過往與未來的種種,她提及面對台灣農產品結構,公平貿易滲透常民生活的普遍性實踐,並不容易。而我更好奇,例如曾經是台灣邦交國的中非馬拉威共和國,國內共有12個獲FLO(Fairtrade International)認證的咖啡、茶、蔗糖生產者。然而,該國人民是否有一天在鄉村雜貨店裡,能夠在廉價雀巢咖啡粉外,開始有其他選擇?

談話脈絡裡,公平貿易認證機制所能給的答案是,也許可以。對於認證機制,宛如的立場是,在生活仍需要錢、無法否定資本主義,而體系失靈的前提下,身為人權擁護者需想辦法修正「我不會說它真的完美,但它沒有讓我失望」。將目前回應的市場機制分為小農市集、社群支持型農業(CSA)、有機認證與公平貿易四種。她認為公平貿易產品跟台灣農產品是互補、不衝突的兩個市場機制。首先,台灣除了因為不在絕對貧窮區域,所以無法開放認證成生產者,其次,台灣咖啡農其實無法負擔國際買家需求的量,以及比起國內消費市場、相對低的購買價格。「不能指望公平貿易解決自己農業問題」,則是討論裡的另一核心。

一種南方對南方的產銷機制,宛如表示在孟加拉、南非等地,已經有販售公平貿易產品的通路。她提及2007年生產者組織佔有投票權利超過50%,「不是白人在玩的遊戲」。她認為公平貿易以合作社的方式實踐,農民能夠自主掌握市場、並與消費者共同分擔風險。目前除了FLO較大,仍有其它認證機制,如WFTO、FAIRTRADE USA等,她提及這是一個台灣與其脫鉤的全球趨勢,例如日本熊本市已被認證為公平貿易城市。我們進一步討論到公平貿易這個由民間興起、相對激進的認證機制。她認為台灣一般對於認證沒有概念,有的只是政府與利益團體結合所做、爛掉的檢驗標籤,而沒有一個鼓勵生產好產品、有價值、公平的體系。相較於此,她談到「只支持人不談認證」,造成國內普遍蔓延的心態:缺乏消費者意識的基本社會問責,不去檢討機制,卻以故事內銷高級消費品。

宛如談到這幾年下來,「有一些疲倦,原本以為應該了解的運動團體,根本漠不關心。是幾個比較有心的trader在倡議、成長,打開知識,走的很辛苦。」面對普遍都在爭取降價,而不關心責任跟道德的販售通路,她說此次公平貿易超市不會開很久,用比較低的價格跟支持者租借場地,仍定位在教育推廣空間。增加品項,希冀再一次檢討,「公平」是否能夠進入生活消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