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綠 綠色消費的力量 |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生態綠 綠色消費的力量

年份: 
來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張玉梅報導

   這一次要介紹的是台灣第一家「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特許商」-生態綠。希望藉此開啟對公平貿易的初步認識,並且瞭解,無可避免置身於全球貿易洪流之下的我們,可做的改變又是為何?

全球最貴的咖啡,產自全球最貧窮的農民

生態綠咖啡負責人余宛如拿出文宣,爵士鼓歌手陳曼青並非優雅愜意的品嚐咖啡,反倒是眉頭深鎖,旁邊配著文案「這咖啡真苦!我吞不下去」。原因是我們手中的每一杯咖啡,喝的可能都是第三世界國家農民的貧窮跟苦難!

全世界最貴的咖啡,產自最貧窮的農夫手裡。不管咖啡是幾十元的親民價,或近百元的價格,在距離台灣數千公里之遠的另一端,農民獲得的利潤,卻不足這一小杯咖啡的1%。

類似的情景,在台灣也不斷發生。農民花大把的心血和時間栽種農作物,好不容易無災無禍、慶豐收,卻在自由市場的體制下,價格崩盤,慘賠到連自己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每多賣出一項農作物所代表的意義,只是農作物更一文不值,倒不如將收成留在農田、果園裡逕自腐敗。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整個貿易機制跟國家政策,整個「系統」都出現了問題,農夫是辛苦耕耘的生產者,除了靠天吃飯,還得看市場的臉色。因為沒有決定價格的權力,在這個系統裡,就只能慘烈犧牲。

消費者反思:消費風氣,追求便宜的代價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著名的非裔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曾說過:「把今天的早餐吃完以前,你已倚賴了半個地球。這就是我們的世界組成的方式。『若不確切認知這個基本事實,世界不會和平。』」

余宛如長期觀察台灣的消費市場,發現台灣消費文化的狀況很不好。不管是業者還是消費者,都是一味追求「便宜」,天真的相信「物美價廉」是真理。余宛如指出她曾經看過非常頂級的咖啡豆,跟正常行情比較,價格卻低得離譜。她合理懷疑,要不咖啡豆可能隱瞞種植過程中,噴灑了過多的農藥,要不就是在這個貿易過程中,有一端被極度剝削,才可能出現這樣子的低價。而這一端,極有可能就是生產者!

如果消費者繼續沉浸在「物美價廉」的假象裡,堅持選擇並購買這樣子的商品,等於間接縱容這個「不公義」繼續發生,成為整個惡性產業鏈的幫兇。

是時候反思自己的消費習慣了!

生態綠,消費觀念的新革命

  長期關注農業議題並投入社會運動的徐文彥,在英國留學的期間,接觸到「公平貿易」的概念,發現許多第三世界的小農,在這個貿易機制下,生活水準獲得提升、健康環境更有保障,還得到身為「農人」的尊嚴與肯定。文彥將這件事放在心中醞釀多時,最後他在2005年開始著手進行公平貿易的計畫。

  生態綠的另一位重要推手余宛如,時任跨國知名有機保養品行銷經理,注意到台灣雖然吹起有機風潮,但是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夠普遍。原先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文彥的計畫,待時機日漸完熟後,余宛如毅然決然辭去了原先人人稱羨的工作,決定運用自己的所長,投入公益推廣。

  兩人懷抱著對社會改革的美好願景,攜手展開「生態綠」的事業,期待帶動台灣思想進化的小革命。

公平貿易-仰賴公平的貿易制度

  當時咖啡漸漸成為主流飲料,台灣卻少有農民種植,所以並不會和台灣農民產生競爭衝突。因此生態綠選擇咖啡,作為讓民眾更認識「公平貿易」的媒介。透過每杯咖啡的故事,告訴消費者,每個人的消費力量都不容忽視。

余宛如感慨的說「飢餓30的活動在20年前推出,迄今,這個活動仍繼續著。」雖然這個活動,可以適時的培養「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但同時代表過去這20幾年,我們除了透過人道救援、金錢挹注到第三世界國家,這種救急不救窮的方式以外,並沒有從根本上的解決或改善他們的問題。根據2011年世界銀行資料顯示,這些第三世界國家落於絕對貧窮線(日收入不到1.25美元)不算少數。

  公平貿易即是一個讓第三世界的生產者,真正有機會脫離貧窮的方式。宛如特別強調,公平貿易不是施捨,並非單指給予農民更高的報酬而已,它還包含透過各種完整的制度,永續改善生產者的生計,而不再需要依靠捐款者的援助。

  公平貿易組織(FLO)有許多的規範跟稽查機制,所有參與的人(不管是生產者,還是如生態綠這樣的特許商)都必須遵守。

  以生產者端為例,加入公平貿易組織行列的農民,必須更尊重女人跟小孩的權益。余宛如分享過去她的見聞,在許多偏遠地區,丈夫死後,許多婦女只能淪為妓女或是必須隨夫陪葬。自從公平貿易組織的介入,女權因此獲得提升。而公平貿易組織也非常注重兒童的權益,對於童工使用也有嚴格規範。

  另一方面參與公平貿易的特許商,必須繳交年費和固定比例的營收,用來成立「社會發展金」。這個經費將會運用在幫助生產組織建立水、電、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幫助他們擺脫赤貧,踏上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樓梯。

  這不但賦予生產者更高的權力,也給予消費者飲食更多的保障。它的概念是,當你公平對待農民時,農民也會友善土地,土地健康,果實甜美,便可以回饋給遠方的消費者。

  余宛如特別強調「公平貿易是一種社會改革,最主要是來自於社會核心價值的轉變。」勞工權利、女權、平等人權等,在這個體制下獲得正視和聲張。透過自己的消費選擇,支持公平貿易,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微薄的影響力!

台灣咖啡文化:精品咖啡

  去年底(2012)台灣被美國媒體入選為全球最適宜品嚐咖啡的十大城市,也是亞洲唯一入選的城市。

  身為咖啡同業生態綠的負責人余宛如卻不以為然的表示「台灣的咖啡文化一點都不好。」

  她接著解釋,「台灣炒作精品咖啡,要有舒適的場地、漂亮的裝潢、悠揚的音樂。但在我心目中,好的咖啡文化不應該只有精品咖啡而已。咖啡文化應該有更多想像及多樣性。舉例來說,有沒有可能出現地域性的文化?天母區的人喝咖啡的文化可能跟大安區的人有所不同。又或者出現各式各樣咖啡潮流,像公平貿易咖啡就是一種、有機咖啡或雨林咖啡也是。討論咖啡文化時,我們不能忽略了咖啡的本質避而不談。從這點來看,就知道台灣的咖啡文化一點都不好、消費者對於咖啡也非常不了解。」

台灣咖啡文化:單一化

  她另外提到一個憂慮,就是她觀察到台灣咖啡消費者的消費的習慣非常單一。這是出自於一種對「消費產品單一化」的憂慮。

  余宛如指著當天她身上穿的,灰色、咖啡色、白色參雜的毛線衣,並告訴我說「妳知道嗎?這是用草泥馬(羊駝)的毛編織的!」這是余宛如去祕魯參訪時,在當地選購的公平貿易產品。她分享她和秘魯公平貿易運動者先驅,同時也是Minka創辦人Norma老奶奶的一段對話:「妳知道為什麼棉花都是白色的嗎?妳有看過不同顏色的棉花嗎?在秘魯,仍保留不同基因的棉花樹,現在仍可以見到有紅色、咖啡色等各種不同顏色的棉花樹,只是因為白色棉花染色過程的成本較低,所以現在的人,只能看到白色的棉花。」

  在秘魯,羊駝的毛是非常大宗的出口產品,但因為白色毛比較好處理,漸漸的,灰色、黑色、咖啡色的羊駝就不再有人飼養,其它顏色的羊駝族群也漸漸稀少。

  消費者的選擇權真的很重要,因為消費者的喜好,可能就會影響一個生態系的平衡。而保持生態多樣性,也是公平貿易很核心的一個價值。

  可悲的事,台灣人只要喜歡拿鐵,就非拿鐵不可。如果豆子稍有異動,就會被批品質不一,造成困擾。余宛如苦笑表示「我們知道多樣性可以讓生態平衡,環境更健康。套到相同情境,我覺得台灣咖啡不健康,因為不鼓勵多樣性。」

許多連鎖店家,雖然會推出「季節限定」,但是這僅是一個行銷的噱頭。跟她過去在英國咖啡店看到的「季節限定」截然不同。余宛如很驚訝一個小咖啡店的店員,對咖啡的認識不但廣泛,還非常熱衷於教育消費者。他們會告訴消費者說「現在這個季節,遠在非洲的產地只產這種咖啡豆。」這種「限定」,其實才是變化、才是咖啡文化豐富迷人的地方,不是嗎?

唯有透過消費者意識的崛起,整個市場氛圍才有可能跟進。

每個人都有責任幫助氣候難民

  生態綠雖然是一個營利團體,但其社運性質確十分濃烈,他們關注許多社會、環境議題。

horn of africa drought 2012                                工業化的蓬勃發展,貢獻了許多溫室氣體到大氣中。近幾年來,氣候變異越來越常見、越來越猛烈。2012年,北冰洋海冰數量降至歷史新低,融化面積相當於美國國土;澳大利亞和其他地區遭遇前所未有熱浪襲擊;中國和日本遭遇創紀錄的洪水。同一年,西非到非洲中部(較為靠近撒哈拉沙漠一帶)僅佔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0.03%,卻因為氣候失調的關係,造成嚴重的乾旱,引發糧食危機,近千萬人受到影響,數以萬計的人民因此罹難。

  「談到氣候正義,我們就跟需要去協助那些目前還沒有能力可以因應氣候變遷的國家,去做改善。」「透過全球公平貿易組織的資訊網,我們可以很快的知道全球氣候變異,造成當地產收的問題。有資料顯示咖啡豆減產15%,又有些是說,因為氣候變異的問題,原先可以種植南瓜的產地,不再適合南瓜的生長。但是轉作的知識和技術對農民來說非常困難,而公平貿易組織即可以將資源和解決方式帶入這些地區,幫助農民調適氣候的威脅。」余宛如娓娓道來,公平貿易組織投入大量的資源在改善這些碳排放的不正義。

生態綠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此外,生態綠在各方面,也傾力支持本會的環境行動。生態綠不但在門市內擺設零錢箱、發票箱協助本會募款外,也發起一個「買公平貿易咖啡豆,捐10基金抗暖化」的行動。只要在生態綠門市購買咖啡豆時,表明「環資推薦」等類似意涵,生態綠便會從中捐出10元,投入本會在對抗全球暖化的專案工作,並將另外捐助本會建構「環境資訊中心」、推動「環境信託」及相關行動計畫。

  余宛如笑著表示,「因為兩方環境保護的理念很像,更需要互相幫忙!」她認為透過生態綠在媒體的曝光,可以帶動更多人對環境議題的關心,這時就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引介這群人認識本會,以獲得更多環境資訊。

生態綠未來展望

  比起創立之初,「公平貿易」的概念漸漸被較多的人接受,但余宛如不因此自滿,反而覺得這還不夠,應該做得更好、讓這個概念更普及化。她希望在這個資本主義過度蓬勃的年代,每個人都可以團結起來,發揮自己一點點的影響力,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此外,台灣是一個四處瀕海的國家,身處在台灣的每一分子,更應該放眼國際,關注台灣的同時,也別忘記國際上有許多需要我們的地方。

  余宛如期許生態綠未來,可以喚起更多人的消費意識、逐步開啟台灣公平消費的社會,並且可以擔任一個貢獻者的角色,將這樣子的台灣公平貿易經驗分享給鄰近國家,也期待有一天,可以透過公平貿易的方式,讓台灣的農產品跟手工藝品躍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