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消費 化理論為實踐 |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倫理消費 化理論為實踐

年份: 
來源: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專題報導( 2009/01/10 中國時報)

在台灣,「公平貿易」仍是個陌生字眼,近兩年藉由少數經營者引進、推廣,才漸漸在台灣市場萌芽。

徐文彥大學就投入社運,在英國取得環境科學與社會碩士學位後,回台灣從事綠黨環境運動,由於經常赴立法院陳情協商,結識擔任立委助理的余宛如,兩人認識多年才擦出火花。二○○六年協助綠黨台北市議員選舉後,徐文彥希望另闢宣傳理念的實踐管道,因此決定引進公平貿易商品,從門外漢一頭撞進咖啡的專業領域。

打過台大女籃隊、個性健康爽朗的余宛如,台大經濟系畢業後曾擔任國際知名有機保養品牌行銷經理,為了支持徐文彥的理念,不惜辭去工作一起打拚。

徐文彥認為,引進公平貿易咖啡只是第一步;他更希望,藉此與台灣的土地與農業對話。徐文彥強調,公平貿易是倫理消費的一環,背後需要有倫理生產作為支撐,反觀台灣的有機認證制度,「高不可及的有機標準,四個各行其道的認證單位,加上有些認證單位也是生產單位」,才會造成目前的亂象。      

他建議台灣以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經驗為鑑,只有認證標準統一、認證系統確立、消費者信賴感提升,才能讓農民不必拚命說故事行銷自己。      

相對於有意識投身公平貿易的徐文彥、余宛如,台灣第一家以公平貿易商品為主的「地球樹」,老闆王靖宜卻在意外的機緣裡踏進此領域。兩年多前,她發現日本友人身上的服飾很有特色,一問竟是公平貿易組織的商品,於是透過兩家日本公平貿易企業,開始進口一些尼泊爾、祕魯、玻利維亞的針織品,開了一間小店舖。      

客源慢慢穩定後,半年前,王靖宜將「地球樹」搬到附近兩倍大的店面。她說,上門的七成客人對「公平貿易」並無概念,純粹對那些日本設計、羊駝毛或有機棉的織品很感興趣,她通常從商品材質開始聊起,然後介紹產地,循序漸進再推廣理念,否則一開始就強調公平貿易,「會把逛街的小姐嚇一跳」。

從咖啡到服飾,他們選擇不一樣的道路,不一樣的途徑,希望在世界某個轉角與消費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