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前的思考--用錢包投公平貿易一票 |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消費前的思考--用錢包投公平貿易一票

或許,應該感謝『黑心』商品的出現!它,刺激社會大眾重新思考:『我每天消費的東西,到底是怎麼來的?』在社會分工清楚的現代生活,我們已經太習慣以金錢買得一切所需,卻從不去追問:『所購物品如何生產?是誰製做的?』更遑論思考:『我買的東西對環境造成多少傷害?生產的農民或工人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工作嗎?』也幾乎沒想過:『購買一份商品付出的金額,竟只有極少比例為生產者的收入,還不一定夠生產者一家人糊口!而這問題,在第三世界尤甚!』

什麼是公平貿易?
在台灣開始汲汲營營推動『生產履歷』與『有機認證』的同時,在此也推薦另一種商品,讓你看見生產者、對製造過程安心、不僅能幫助生產者改善生活,也能維持環境永續。它便是:公平貿易商品。

公平貿易(Fair Trade)概念,在歐美已發展五、六十年歷史,以扶助第三世界小規模農家與村落為主。自1990年代以來,進行大幅度的組織整合,並制定共同準則。以目前最通行的『農產品』認證標章發行組織---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 FLO )為例,其認證標準為:
(一)價格合理。提供生產者最低收購價格保證,以及社區發展金。
(二)生產過程未剝削勞工或童工,工作條件安全、健康。
(三)生產者與採購者發展直接、長久的夥伴關係。
(四)鼓勵使用永續且環保的生產技術。
(五)致力改善生產者的生活條件。如: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信貸、及技術支援。
(六)工人及生產者組成合作社或協會運作,具透明度、問責和民主等特性。

歸納來說,公平貿易支持對生產者與環境『友善且永續』的生產方式,並以改善經濟弱勢生產者、協助其自立為目標。由於國際認證組織對『最低收購價格』與『社區發展金』有比例上的規定,因此,財務與商品資訊的透明,也是公平貿易的特性。為了積極推廣,各地組織或商店皆竭盡所能介紹產者的故事,讓消費者與產者的關係與信任感更緊密。甚至國外有些公平貿易小店還推出『公平貿易旅行團』服務,讓消費者至產地拜訪生產者呢!

相較於公平貿易商品資訊的透明與公開,突然令人意識到:現今經濟體系主流的自由貿易,為何資訊如此封閉?難道,身為消費者沒有權力知道商品生產過程究竟安不安全、對生產者友善與否,甚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到底有多大呢?

用消費向企業發聲
『大型企業要意識到這個趨勢了!要盡到社會責任,解決或降低生產過程對人與環境的傷害!並視此為品牌的價值!因為,近來無論是全球暖化議題、樂活族(LOHAS)的興起,都引導消費者更加注重環保、積極從事綠色消費。』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解析近年社會狀況時如是說。『且在M型社會形態下,中產階級更會選擇「有意義的消費」,為社會帶來正面力量!而具有倫理消費性質的公平貿易商品,就很符合此時社會的需求。』他盡一步說明。

過去。消費者並非不願意選擇綠色消費和倫理消費,而是長久以來,商品與企業訊息的缺乏,導致消費者只能選擇:『隨便找一個牌子買』或『乾脆不買』。台灣師大環教所副教授王順美就提到:『環保人士的極端作法,往往是將物慾降到最低,以減少個人對資源的浪費。但,宛如苦行僧的生活,經常嚇退一般民眾,因為忽略了「人」的基本需求。』她很樂見已買得到公平貿易商品了:『這很符合盛行於1990年代的生態女性主義,既重視生態環境,也注重人類健康,更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不過,身為環境教育學者,王順美還是強調:『這並不是鼓勵大量消費具有正當性!我還是鼓勵:盡量少買,要買就跟對的企業買!』

誰,是對的企業?
有社會責任的企業,關心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企業、珍惜資源與關懷環境的企業、重視文化的企業...,都是對的企業,公平貿易也是。

如果,每一次消費的消費,都是一種投票。那就該好好思考,投對的企業一票。

備註:貿易哪裡不公平?
自由貿易,不一定是『公平』的貿易,因為:窮國與富國的市場條件,本來就不同。而富國雖然強調自由貿易,卻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產品,以巨額補貼的方式,用低價傾銷至第三世界。導致第三世界必須削低產品價格,也就拿不到合理的價格!另方面,一層層的中間商與大企業為了壓低成本,也用極低價向貧農收購農產品、支付不合理的薪資...等等作為,導致窮人越窮的惡性循環。

(本文轉錄自逍遙雜誌NO.019,2008 1月份,撰文者:吳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