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襲捲世界及資本主義成為主流的現代社會,是否有可能資方、勞方達到雙贏?而環保運動和消費市場又是否會形成必然的衝突?本期電子報筆者走訪生態綠咖啡負責人余宛如,看她怎麼把社會運動結合創業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多元工作經驗,鋪陳創業之路
六年級後段班的余宛如,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綁著馬尾,身穿T-SHIRT的她,言語之間卻不見商場上凌人之氣,倒是多了一份恬淡的堅持。回想起台大經濟系求學的日子,她認為經濟系是一個具有全球性、世界觀的科系,由於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質,會讓學生去了解全球性的脈絡,這讓她培養了開闊的格局去看事情。不過余宛如也笑稱自己當年最後悔的就是不認真念書,打工打得「太用力了」,以致於出了社會以後不時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
因為想追求經濟自主的緣故,從大一開始,余宛如就到了Channel V、MTV等比較年輕的頻道打工,做關於行銷助理的事務。到了大三就進入整合行銷公司擔任專員,接的案子包括政治類黨慶、各縣市政府的活動、商業公關活動以及音樂電影的宣傳等等,全台灣到處跑;因此她到畢業的時候,已對活動規劃、組織、執行有相當的專長。
到她畢業以後,其實原本工作的公司就已提出要聘請她為正職員工的邀請,但是余宛如暫時不想進入行銷公司,因為這些公司多半人力需求龐大,起薪低,壓力給得很大,忙一個案子常常是一個禮拜不能睡。於是當時她就換了一個跑道,擔任立法委員的國會助理,接觸不同的法案,鑽研國家政策。其中一個讓她最驕傲的案子,就是她促成領款的手續費自七元減為六元;這一元的差價是她在調出銀行的報表看之後,認為其中的利潤有調整的空間,便擬案子要求銀行減少一元的手續費。她表示,在這兩年中看到政府是如何制定政策、通過,讓她更有批判意識,深覺人民對政策如果漠然無視只會犧牲自己的福祉,開始讓她培養出了社會意識。
由於比同齡更早開始的打工經驗,讓年紀輕輕的她,很早就被賦予主管的職務,擔任決策的角色。歷任網路公司的政治公關、嬌生醫藥公司的物流、以及跨國有機保養品公司行銷經理與跨國時尚美妝品牌經理等職位以後,慢慢讓余宛如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一直到28歲那一年,余宛如認為生命揮霍程度有限,自己不能再一直跳工作,要有一個地方能夠settle down,做長久的人生規劃。而曾經見證消費力量改變環境的有機產業經驗,更讓她希望引進更人本與道德的公平貿易,善用消費的力量幫助弱勢、造福人群。
與下個世代溝通,走向公平貿易
高中時期余宛如在一次遊學經驗中,第一次看到Fair Trade這個概念,學生抗議店家應該要善待血汗咖啡農,再加上後來在政府服務的經驗,都讓她對農民有較多的了解和關懷。經過商場鬥爭的壓力,她認為全球極端偏激的資本主義化,最後只會讓極少數人獲利,大部分的人只會越來越辛苦,所以余宛如希望能夠倡議一個東西,既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又能幫助他人。這就在於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企業,去照顧生產者和員工。
余宛如提到她曾在一篇報導中看到,現在歐美社會25、6歲的年輕人,都在結合社會問題和幫助貧窮等議題積極創業,而公平貿易的市場每年是百分之五十的成長,這個生意又可以維持生活,又可以對社會產生貢獻,因此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model。在這個概念下,她和男友徐文彥自2005年著手研究公平貿易,至2007年順利申請到國際公平貿易認證,成為華人世界第一個取得公平貿易特許商資格的公司,在友人合資加入下,創立了「生態綠商業有限公司』,為了提供消費者質精價美的公平貿易商品,自行進口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生豆,從咖啡產業的上游到下游、烘焙到零售完全一手包辦。
然而,在籌備過程中,兩人也遭遇許多困難。公平貿易自2003年開始推出標籤以來,研發一樣東西要如何認證都要經過討論,尤其非公平貿易組織會員國要申請標籤認證在當時更是困難重重。余宛如和徐文彥兩人提出申請計畫後,兩人處在沒有錢也沒有人的狀態下,籌備期間兩人常常每天都睡不到兩小時,事情都做不完。當時徐文彥已把工作辭掉,專心準備開店事宜,由余宛如支持兩人的一切開銷,從頭學起,買了一大堆關於咖啡的書,每天烘焙不同的豆子,練習不同的烘焙方式。到初開幕時,要和顧客講解公平貿易的概念又要煮咖啡,每天更是忙得團團轉。
「但是最讓人痛心的是外界對公平貿易的誤解與混淆」,余宛如說。臺灣人對公平貿易這個名詞是陌生的,不是捐錢給弱勢族群,或是給小農高於市場的價錢就是公平貿易。所謂公平貿易所強調的重點是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確保每一個環節的交易都是透明、道德的交易,用合理的價錢讓賣方得到合理的利潤。這樣才不會造成為了壓低生產成本,而拼命壓迫土地與勞工的狀況。公平貿易強調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對於加入公平貿易的貧窮小農,不但給予資源上的扶植,幫助他們提昇生產品質。 公平貿易也強調「企業可責性」,透過種種稽核作業,監督生產組織的運作是否民主、女性工作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童工是否得到妥善照顧,細細追溯產品的每個環節,與財務報表的透明性。
余宛如指出,目前台灣的公平貿易商品有可可、茶、手工藝品等,只是鋪貨的點太少,進口的東西不夠多;在國外,甚至有連鎖大賣場,如Markspenser、Tesco裡有一整面牆都是Fair Trade的東西。而面對有些人質疑余宛如為何不推臺灣的公平貿易,余宛如解釋,臺灣的公平貿易是不存在的,因為公平貿易本身是在解決全球貿易失衡的問題,不能只以狹隘的本土眼光來看。
在公平貿易的推動者裡,余宛如和徐文彥算是年輕的一代,這樣的活力是他們的優勢,而他們也企圖把這份熱情與下個世代溝通。他們認為自己在做的這份事業不是販賣愛心,也不是在賣愛盲鉛筆,如何控制品質、做出口碑來保有競爭力仍然是他們非常重視的一環。余宛如表示,他們的目標是開創台灣的道德商品市場,引進專業認證,讓消費者選擇更符合社會道德、社會正義的產品,公平貿易不是在消耗消費者的愛心,是要讓這個透過均衡的循環,建立永續性;透過消費,每個人讓這個世界改變的同時,自己也受惠。
建立正確消費觀,畫出未來藍圖
回顧一路走來的經驗,從身為星巴克VIP、手上擁有許多名牌包,到穿著T-Shirt,在咖啡店裡煮咖啡的生活。余宛如表示,自己看多了臺灣過度消費的情況,自己的物質欲望降低,只消費需要的東西。現代臺灣的過度消費都是在消耗社會成本,消費者需要建立正確的消費就能幫助生產者的概念,選擇保護生產者、土地的產品,爭取自己未來的幸福。
此外,針對將畢業學生的疑慮和恐懼,余宛如也以自己過去的經驗建議學弟妹。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的路,就把自己的人生畫分成幾個階段,五年或十年,想像每個階段希望達到的生活方式,就能比較清晰的尋找自己的方向。年輕的時候多爭取機會,不要怕吃苦和挑戰,鍛鍊好自己的外語能力與看世界的眼光,培養出「解決問題」和「問對問題」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人。
余宛如的創業經驗,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創業可能,她鼓勵下一代年輕人能夠在賺錢的同時思考自己怎麼賺得有道理,找到屬於自己天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