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綠雜誌專欄:SOAS食物初體驗 |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12月份綠雜誌專欄:SOAS食物初體驗

人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進修食物人類學的宛如,未來每兩個月都會透過綠雜誌,把各類關於食物的見聞,透過綠雜誌帶回來給台灣的讀者。
下面這是十二月號所刊載的內容:

英國大學,大部分的人,包括英國人自己,大部分只聽過三個學校—牛津、劍橋與倫敦大學。事實上倫敦大學早已經不是一個學校而已,應該說它是一個聯盟,倫大體系包含的學校有政經學院、亞非學院、金匠學院、國王學院、教育學院、帝國學院...族繁不及備載,這些學校通常都會英文都會寫成『..., University of London』或是乾脆寫成『XXX University,London』,中文翻譯說成倫敦大學XX學院。

我因為唸稀有的科系—食物人類學而來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這個學校當初成立的目的是英國為了培養殖民地官員而設立的,所以專注在亞洲與非洲的區域研究上,學校迄今沒有商學院,在英國教育一片資本主義化的壓力中努力保有純粹的人文科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考古學...等,並且從當初殖民目的轉變成英國最具社會批判力的學校之一,像是緬甸獨立運動的靈魂人物、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翁山蘇姬,就是在SOAS完成博士學位。

SOAS因為沒有商業學位而稀少受到亞洲學生的青睞,但如今SOAS不但亞非研究擁有歐洲聞名的卓越學術名稱,更有歐洲最大的台灣研究中心。

進到SOAS,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來自學生的臉孔,這裡有全歐洲最多元的民族,鉅細靡遺展現地球村的特質。他們年輕的臉龐通常帶著一點熱情,每每我都會從他們的五官與輪廓,來猜測他們的故事、他們從哪裡來。但是到了中午,SOAS的門口還有一個著名的景點,往往吸引觀光客駐足拍照:一個穿著橘色修行服,裹著外套的男子推著一台木製的推車,在門口發放食物,領取食物的隊伍從中午十二點開始排,連路過的人都會排進隊伍參一角,長長的人龍不僅佔據了整個校門口,更吸引觀光客的目光,相機對著SOAS的奇景喀擦喀嚓響。最特別的是領取食物後,要付多少錢由你自行決定。

我久聞這個奇景,到SOAS的第一天我就排隊領取食物,問前後的人是不是SOAS的學生,結果竟然很多都不是,有些很明顯的看得出來是附近的遊民。他給的食物份量很大,有香料味很重的蔬菜雜燴與米飯,以及一塊蛋糕,還有水果,味道還不錯,以倫敦的物價來說,至少值三磅,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給幾分錢,還有人跟我說食物是「免費的」,讓我覺得很誇張,我很好奇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且幾乎天天來,每天從十二點半發到快三點,一天多的時候大概要發到七八百份,有時候他帶的食物不夠,還會打電話叫夥伴帶食物過來繼續發,發到沒人排隊為止。不論刮風下雨,他都來,而且總是看著隊伍還有多少人,確認食物是否足夠。

一天下午,我主動幫他收工,閒聊中才知道他是印度Radha Krishna(印度教義中的一位神祇)社團的成員,已經在SOAS校門口發食物發了七年,他們社團的宗旨就是希望世界上沒有飢餓的人以及推動素食,一百多年前,他們團體就已經開始發放食物給無家可歸或是沒飯吃的人,並且因而號召了4000多名志工、在全球各地每天發放將近10000多份食物給沒飯吃的人,並在1967年開始在英國推動素食與供餐給遊民的社會行動。他跟我說,能夠分享食物給需要的人是一種福氣(Blessing),而背後的資源主要是倚賴支持者的捐獻或是英國連鎖超市像是Sansbury等食物上的捐贈。

(Radha Krishna在SOHO的總部,一樓是一家素食餐廳)

一個來自印度哲學思想的食物觀念,引導了不同的飲食行為,供應素食給遊民的行動卻指出了全球食物的重要議題。人類因為追求生產力,滿足我們對「不足」的恐懼,而把農業推向資本主義與工業生產, 低成本、高產量的農業標誌著現代化,卻也把人類推到食物安全危機的懸崖上,我們不禁要問,人類真的可能永遠擁有吃不完的廉價食物嗎?聯合國曾經估計龐大的全球農業工業生產總值可養活120億人口,事實上每天十萬人死於飢餓,食物的極度分配不均隱藏著更多的社會問題:食物供應鏈上的高產量來自土地與勞力的剝削,有人得利、有人受苦;高度壟斷的食物市場,欺瞞了食物疾病的隱憂,讓消費者不知不覺的喪失了自己的健康而不自知。

英國原本是肉食為主的國家,像是英式烤牛肉、肉派等傳統菜餚既是國家認同也是英國牛肉的榮耀,直到爆發狂牛病後才英國開始正視食物安全的重要性,而素食運動才開始在歐洲發展。食物安全的隱憂並帶起了英國社會各式各樣的食物運動:公平貿易、慢食運動、有機運動、在地產銷、及鼓勵食物減量政策等。不僅僅考慮消費者本身的安全,也顧慮到了食物供應鏈上的正義與永續。

在英國,超市架上的滯銷或是快過期商品可以一種更正面的方式回歸到健康的社會循環裡。而有這種共識的不僅是類宗教或是宗教團體,還有像是Foodcycle這樣的民間社團,意識到食物分配不均背後的社會問題,起而號召志工對抗食物貧窮(Food Poverty),把社會上的剩餘食物募捐來烹煮後送到各地社區分發給買不起食物的人。我在SOAS的食物初體驗,除了親身參與了校門口午餐奇景,也接觸到Foodcycle志工招募說明,不僅僅有機會實踐糧食重分配的智慧與哲理—把有餘給不足,也重拾食物建構的社會關係,更讓我反思食物市場與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遷與糧食安全問題,希望有一天也能看到台灣有團體開始募集與善用超市的剩餘食物,珍惜我們生產的每一分糧食,送到需要的人的手裡。

參考網站:
Radha Krishna Temple: http://www.iskcon-london.org/activities/food-for-life.html
Foodcycle:http://www.foodcycle.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