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綠說茶】什麼是「台灣茶」? |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生態綠說茶】什麼是「台灣茶」?

LPtea1.jpg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被喝得最多的飲料,台灣茶更在150年前即揚名國際。但是對於茶的知識,我們卻常常半知半解,越喝越迷糊。

2017年,生態綠啟動「喝,好茶。喝好,茶」計畫,以「台灣茶」為主題,希望讓朋友們了解台灣茶是什麼茶,以及如何品味一杯好的台灣茶。

 

起心動念

2008年開始,生態綠投入公平貿易運動,致力推動倫理消費,希望帶給生產者與消費者合理、健康與正義的選擇。9年來,這份心意不變,帶領我們的腳步不斷向前。

品牌影響力2.jpg
 
在此同時,我們對於台灣的關懷沒有減少,而且更加洞悉。在每跨出新的腳步之時,我們一直思考生態綠除了「公平貿易」之外,還能和台灣一起做些什麼。
 
 


台灣茶是我們的文化

 
和咖啡一樣,茶是台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位於亞熱帶的台灣,擁有適合茶樹生長的環境,「福爾摩沙茶」更在全球享負盛名。我們看見台灣茶的美好,因為台灣茶是文化、是生活、是品味,需要好的傳承與教育。

台茶情境-2 拷貝_1.jpg
 
然而台灣茶的博大精深,對於消費者來說反而資訊紛雜。茶行的價格不透明、來源不清楚、資訊不通暢,仰賴人際網絡的交易方式形成各種迷思。消費者因為不了解而產生誤解,因為不透明而有了距離,何謂好茶,莫衷一是。茶農為屈就市場似是而非的觀念,而陷入了不健全的發展,讓喝茶成為難以接近的「藝術」,使得台灣茶文化與生活脫節。
 


茶行擔負台灣茶復興的關鍵角色


我們認為,台灣茶是生活、是文化,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味道,從選茶、泡茶到品茶,都是人與這塊土地對話的方式。其中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關鍵角色,就是茶行。

台茶情境-2 拷貝_1.jpg
​ ( 延伸閱讀:茶行在產業中扮演的角色 )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經濟成長、勞力成本提高,茶葉逐漸從早期大量外銷轉以內銷為主。而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包裝設計也越來越重視,包裝不再僅是材料及容器的角色,更是傳達訊息、建立商品形象的媒介。老一輩的茶行專注於茶葉品質的控管,而忽略了後端的行銷包裝;而口味多樣、包裝精美的茶飲店,對於茶的來源與製程往往又讓人有疑慮。

台茶情境-2 拷貝_1.jpg

因此,生態綠從今年開始投入台灣茶的產業,選擇與位居產業結構中樞的茶行作為首波合作的對象,是因為此角色與公平貿易協會和生態綠在全球貿易結構裡的定位相仿:與生產者溝通市場的需求,協助產品的種植與加工方式;另一方面,傳遞正確的知識,讓消費者知道如何選擇好茶、泡出好茶,而在喝茶的同時,更能進一步地品嚐背後的故事與文化。

 

台灣茶好喝,讓我們一起喝,好茶,喝好,茶。

「台灣茶」指的到底是什麼茶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全球享負盛名的福爾摩沙茶講起。

台灣位於適合茶樹生長的「照葉樹林帶」,史書即有原住民製茶、飲茶的紀錄。不過真正揚名國際的「台灣茶」樹種,都是來自中國閩北和閩南。19世紀初廈門商人帶著烏龍茶種來台種植,試種之後發現成果不錯,便在臺灣落地深根。

台茶情境-12.jpg

1869年,英國商人約翰陶德眼見台灣茶葉發展潛力佳,便以福爾摩沙茶之名運至美國出售,從此一炮而紅,而Formosa Oolong Tea福爾摩沙台灣茶即為正式的英文名稱。

「烏龍」(Oolong Tea)這個名詞是所有半發酵茶共同的代名詞,正如同紅茶(Black Tea)之於全發酵茶,綠茶(Green Tea)之於不發酵茶,只要是符合半發酵茶萎凋、靜置、大浪、堆菁發酵、殺菁、揉捻、乾燥工序的,無論使用的茶樹品種為何,無論是否在製作工序細部上各有出入,使得成品各有名稱與風味,均可稱為烏龍茶。

 

台灣茶的製程:從茶園、製茶廠到茶行

 

製程插圖-01 (1).png

茶行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為消費者把關品質與傳遞正確知識。我們看到一群有心的台灣茶工作者,願意投入轉型、開始改變。因此我們決定一起打通對話,重啟交流,讓「透明」成為安心的顏色,讓「教育」成為共好的利基。
 
用投入公平貿易透明、共好的態度,希望帶動台灣茶產業復興,讓台灣茶文化再次成為生活中自然簡單、隨手可行的品味。

台茶banner_1920-600.jpg

生態綠嚴選好茶行

blog-台灣茶-頁尾.jpg

 

20200810_官網_募資問券按鈕 (1)_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