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架: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九個社會企業熱血追夢的實戰故事 | 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

新書上架: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九個社會企業熱血追夢的實戰故事

當「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九個社會企業熱血追夢的實戰故事」紙本書拿在手上時,心裡想著:「這真是不一樣的溫度」。不僅是書裡有我們、有許多好朋友的夢想,還有生命歷經時間、鍛鍊後的沈澱,同時,還有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多年來對我們與台灣社會企業的扶持與鼓勵。這...絕對是一本有溫度的書(感覺書要著火了),花費了很久的寫作時間,還有很多次不斷的修改,然後完成。

雖然,生態綠從來沒有試著定義自己為社會企業,不過從被認為是一個商號、一家咖啡廳、咖啡豆商,到被認為是一家企業,讓社會看到我們的轉變,中間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難關與挑戰,我們非常感謝生態綠所有工作人員的奮鬥與顧客朋友的護持,能夠被看到與肯定是我們最開心的事。雖然,我們與那些咖啡產地的小農相隔遙遠、語言不通,但是哪一天他們的子女長大、敢於做夢、有機會追求夢想成為老師或醫生、他們的社會改變、他們的成果有了豐碩的回報時,就是我們感到成就的一刻。而在台灣,我們一直告訴大家,沒有剝削的經濟,已經在發生,只要大家願意改變,而這是我們必須要送給下一代的禮物。

除了熱血奔騰的感動之外,在胡哲生教授、卓秀足教授、吳宗昇教授與梁瓊丹女士的專業背景下,這又是一本有著社會學的洞見、管理學的睿智與傳播創意的好書,除了推薦給生態綠的好朋友外,也推薦給對社會企業有憧憬的莘莘學子。

看到這裡,如果你想要買這本書,可以到生態綠露天或是PChome的賣場訂購。

-------------------------------------------------------------------
關於 「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九個社會企業熱血追夢的實戰故事」:

「企業」和你想的不一樣,
「人生」可以更精采,
「消費力」更可以扭轉世界。
「幸福」企業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這兒所說的幸福企業,不是員工有比別人優厚的薪資福利、工作環境、分紅股利;而是在穩定的薪資結構和獲利能力之下,能夠實踐公益理想的幸福、追求社會關懷的幸福。

  這是源自於英國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一種肩負著社會使命,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兼具經營能力與社會效益的企業,經營的精神就在於「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去做好事」;而這樣的熱血企業,在台灣土地上也正方興未艾、蓬勃發展。

  書中精選九個孕育自台灣土地的社會企業典範,讓你我見識他們的「柔情——對社會特定議題的關懷與解決」,以及「俠骨——能與一般企業競爭的創新經營能力與氣魄」,分別是:喜願共和國勝利潛能發展中心芳榮米廠日月老茶廠上下游新聞市集生態綠光原社會企業四方報大誌等。

  熱血企業不靠販賣激情經營,憑藉創新經營開創藍海

  作者群以第一手獨家報導,深入觀察剖析這九個社會企業,如何「看見別人看不到的事物,找到別人想不到的方法」,無論是服務對象創新、產製流程創新、經營模式創新,憑著過人的膽識、信念與決心,結合商業經營的思維與創新策略,嘗試解決問題,並貼近弱勢需求,扭轉所謂的「不可能」,呈現台灣小企業大影響的感動輪廓。

「這些生長在台灣各角落的小企業,都是資源少卻影響大的企業;是老技能大智慧的企業;是小地方大抱負的企業;是特定人群永遠感念的企業……。」

喜願共和國:以簡單麵包,創造不簡單的土地風景
【我們的】施明煌棄高薪而選擇與身心受限者、小農站在一起
【小經濟】從做麵包到種小麥,本來都是以小搏大,竟然愈玩愈大
【小幸福】一塊好滋味的簡單健康麵包,成為奪回台灣多元糧食自主權的先鋒

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低調拓展震撼性身障者就業版圖
【我們的】張英樹讓身心障礙者走出庇護工場,和正常人一樣在工作上闖蕩
【小經濟】不販賣愛心、不對外募款、不消費故事,就是拚品質、拚服務、創營收
【小幸福】低調拓展多樣性職種,勾勒出震驚各界的身心障礙者就業版圖

日月老茶廠:喝杯生態回甘的阿薩姆紅茶
【我們的】百年老茶廠面臨存廢問題,莊惠宜決定走向有機共好之道
【小經濟】成功轉型為兼具紅茶生產、有機農業及飲食教育等生態環境教育農場
【小幸福】製程遵循古法,健康無添加,從不奉承消費者的低調行銷,口碑傳千里!

上下游新聞市集:打造產地到餐桌的食趣與食育
【我們的】馮小非結合專業力,創辦土地和食物的獨立媒體,短時間匯集六十萬次讀者
【小經濟】喚醒消費者食物安全意識,成功阻止財團搶水危機、為小農疏解存米壓力等
【小幸福】更企圖以產品開發解決農業問題,改變消費者貨架上的選擇權!

芳榮米廠:「無米樂」幸福農村典範
【我們的】WTO與休耕的衝擊下,芳榮米廠展現大智慧,決定重新定位自己
【小經濟】一肩擔起有機耕作、老農生計、沒落農村再造的企圖心
【小幸福】打造得獎冠軍米,更活化老街與農事體驗,讓人就想到幸福米鄉攬勝!

生態綠:一粒咖啡豆的寧靜革命
【我們的】徐文彥、余宛如熱血創辦生態綠,想做的不是生意,而是改變剝削的惡循環
【小經濟】因為一粒公平貿易咖啡豆,可替消費者找回被剝削的環境、社會、人力成本
【小幸福】未來希望力促複製這套良善機制,為台灣農業注入不可思議的寧靜革命

光原社會企業:阿里山上的有機之光
【我們的】原住民要的是安身立命的幫助,陳雅楨認為提升成「有機部落」是唯一轉機
【小經濟】租地雇工、集體有機驗證、保證收購等創新策略,四年後走過損益平衡點
【小幸福】成為全台第一個原鄉有機專區,更為原住民找到自立、自信的一線曙光!

四方報:一解思鄉愁的心橋樑
【我們的】誰會想到要辦一份外勞、外配看的報紙呢?懂得思鄉苦的張正就這麼做了
【小經濟】內容讀者決定、讀者就是記者、小吃店就是通路,大膽開創前所未有新策略
【小幸福】越泰柬菲印尼等五種語言小報,照顧了六十萬個在台灣一顆顆飄泊的心

大誌:幫街友自立更生的熱血行動
【我們的】給流浪街頭的人一個自食其力的機會,讓他們重新取得生活的主控權
【小經濟】於是,《大誌》不靠傳統總經銷發行,讓街友成為雜誌銷售主力
【小幸福】這群不可靠的街友還真可靠,讓《大誌》每月銷售量直逼三萬份……

本書特色

(一)第一手報導台灣社會企業專書,「公益價值+商業模式」=看見台灣公義行善新商機
「公益+商業」看起來充滿矛盾,但事實上卻是可以兼顧的。台灣如雨後春筍的「社會企業」案例證明了,這些企業不但能在市場獲利與營收,同時又能創造公益和公義價值。這是台灣第一本深入報導台灣社會企業專書,從多種產業類型、視野開創性、社會影響力、革命性產品與行銷策略等多元剖析,呈現台灣九家社會企業的不同經營型態與運作方式。

(二)小企業大格局的創新經營Know-How,刺激企業人從新思考,並從中找創意
以追求最大利潤的傳統經營模式,不再是主流!書中介紹的社會企業創業者不僅不這麼想,甚至逆向操作,但卻更能鼓動人心,賺取好營收,再繼續做好事,創造共好工作職場與社會氛圍。例如可以變成大企農的「喜願共合國」,拒絕大面積集約耕作,就是要楸全台小農契作小麥,以小企業膽識與魄力為台灣糧食自主盡心力。「日月老茶廠」種種不可思議的逆向行銷,不推銷、無DM、婉拒商業報導、不想成為套裝行程、不奉承消費者等表理如一的產銷策略,贏得消費者尊重、口碑千里傳,每個月更將利潤捐出一半。「勝利」讓弱勢身障者視能力與興趣,一樣拚品質、拚服務;「四方報」讓讀者變記者、讀者決定內容,反轉媒體舊思維;「大誌」培訓街友賣雜誌,撐起每月八成銷量,比超商小七還會賣。

(三)讓天賦變天職,敢夢、敢做、敢不同的創業發光之道
台灣有一群熱血又任性的企業人,以過去累積的經驗值、人脈、社會公信等,設法改變企業模式、創造利他工作,合各有專長天賦的夥伴,組成以小而美的團隊,創造出令人驚豔的幸福天職。像是,馮小非結合具專業力的好友共同創辦「上下游」,她個人更以多年與農友互動與產品開發能力,把理想放入市場中檢驗;台灣率先進公平貿易的「生態綠」推手徐文彥,想挑戰商業惡循環的澎湃熱血,就想扭轉對小農不公、對消費者不義的食物問題。

(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考能力,大專學校商管相關學系師生必讀
坊間並沒有完整報導台灣社會企業案例的相關書籍,本書除了有詳盡的創業故事、經營Know-How、創業者Know-Why,更有企業案例創新與挑戰的深度解析,同時還有個案延伸討論的指引,有助於大專院校老師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考能力。

(五) 影響中小企業採取共好的獲利模式,社福團體、非營利組織走向自給自足的借鏡手冊
一般中小企業以市場商機為經營獲利模式,社福團體或非營利組織向大眾募款或爭取政府標案時,有一種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為己任的熱血企業,打破了賺錢≠公益≠公義的經營型態,試圖以市場策略為方法,創造營收、獲得盈餘,讓社會或環境變得更好。例如,值得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借鏡的有「芳榮米廠」和「日月老茶廠」等;社福或非營利組織借鏡的有「喜願共和國」和「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等。

(六)一本讓創業者、上班族、志工群,甚至消費者都產生共鳴的好書
誠如「蝴蝶效應」延伸的意涵,你我每分每秒的小善行都將產生巨大力量。看完書中這些令人感動、佩服、心羨的社會企業,如果你想要創業,必能帶給你創業的啟發與靈感;如果你是上班族,必能喚醒你的公義熱情,讓公司做一點改變;如果你就是熱情的志工族,必能為現在服務的團體增添新想法;如果你是廣大消費者,將過去慣性的消費習慣做一點不一樣的新選擇……,匯聚眾人之力,將已足以改變社會或世界。

作者簡介

【策畫單位】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有感於社會財富兩極化、公平正義失衡,2009年由一群領域學者成立「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推舉李家同教授出任理事長,致力推廣「社會企業」觀念與實務行動。除持續在北中南各地舉辦「社會企業巡迴列車」、並固定舉辦工作坊、論壇與研討會、創業競賽等學術推廣活動,為社會創業提供成長動能。

【撰稿執筆者】

胡哲生
輔仁大學企管系教授。近年專研社會企業形成與任務定位。2008年開始匯聚學術界、社福界、企業界力量,推動成立「社會創新創業學會」。

梁瓊丹
廣播人。曾任職於立法院、媒體與公關行銷、姊妹電台FM105.7節目部經理。受過社會學與MBA洗禮,關注聚焦公益創新、文化創意產業,與社會企業行動實踐。

卓秀足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專長: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管理研究。

吳宗昇
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監事。

【共同推薦】

厚實而巨大的幸福力、經濟力

◆文魯彬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理事長
工作,是尊嚴,也是樂趣,更是英國經濟學家修馬克(E. F. Schumcher)在《小即是美》中所提及的:「實現發展個人的能力、藉由與他人合作消除自我執著、為生存帶來所需物品與服務。」
我們期待,社會企業尊重人的工作需要與樂趣,並且尊重大地、大氣、物種及後代資源。我們更要開始大聲疾呼,要求所有的企業轉變成社會企業,而非贖罪券式的略盡企業社會責任。
感謝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和新自然主義出版公司整理這麼多社會企業的好範例,也希望讀者在受到啟發後,可以為這本書、這些企業及其所代表理念當志工推銷員,做為回饋。

◆司徒達賢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傳統上企業為了利潤,努力發掘客戶需要,整合各方資源,提升產銷效率,然後從盈餘中捐贈一部分,交由NPO來從事社會公益。社會企業則是以愛心出發,運用創意開發弱勢族群的潛能,並使其投入市場經濟中的產銷流程。這種做法將原本需要社會捐助的對象轉化為生產力的來源,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尊嚴。本書報導的就是這些既有創意又令人敬佩的志業。

◆朱慧芳 《只買好東西》暢銷書作者
過去一百年,世界嚴重朝向資本主義傾斜,金錢利益成為至高的奮鬥目標,人類的善良、互助、道德、良知變得次要。但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人性價值畢竟是無法過度扭曲的,人類社會中,始終有一道穿透資本主義濃霧的火光,從來沒被掩熄過。
不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營運目標的營利團體,被大家稱為社會企業,台灣的社會企業已經多到可以出專書,表示台灣社會的整體成熟度,已達到真正文明的層次。書中介紹的,大多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我以他們為榮,更以台灣為榮。

江漢聲 輔仁大學校長-------------掛名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掛名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總是認為,社會企業是當今世界能否邁向永續的關鍵,因為政府擁有權力與資源,但受限於煩瑣的法令規章與預算程序,缺乏彈性,而企業面對市場嚴格競爭,雖然有效率,但在商言商,一切以賺錢為目的之下,也造成現今很多問題。社會企業除了可以彌補以上兩者的不足之外,還能夠解決純做社會公益往往無以為繼的遺憾。透過書中幾個典範,相信可以鼓勵更多人勇於投入社會企業,同時也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施振榮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為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社會企業正可彌補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制度下造成的半盲文化缺失。社會企業很重要的觀念是,要具備創造價值與價值交換的思維,並以企業的精神運作,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創新的精神,建立獲利的模式,並將獲利回饋給社會。
本書介紹了許多國內發展中的社會企業案例,十分值得有志投入此領域的有心人參考,我也樂見社會企業在國內蓬勃發展,發揮創業的精神,相信未來發展將無可限量,並可成為國際典範。

◆徐小波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宇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書中的九個社會企業,是台灣豐沛「創新」、「創業」潛能的最佳展現。創新之可貴在於「動人」,而其動人之處來自真誠且勇敢的「反思」,一如點破國王赤裸的孩子。但創業者並不天真,她∕他看似浪漫,卻也務實;勇於解構現代性下的集體焦慮,回應人們對於自然(人-環境)、信任(人-人)、幸福(人-內心)的嚮往,更跳脫另一極端的純理想性循環,開創具備永續經營與獲利能力的營運模式。小幸福、小經濟,其實厚實而巨大。

◆黃淑德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長
台灣有哪些小而美的社會企業?來看本書列舉的一些「最佳實踐典範」吧!運用網路與通路翻轉困境,創造了最底層的勞動與生產者的就業與社群安定。透過這些故事,除了感動與讚嘆這些「台灣之光」,希望更多人投入「讓別人也幸福」的協力創業。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我們活在一個「交易」的世界,也就無法脫離「市場」生活。然而,「市場」並非只有資本主義的利潤極大化模式,企業未必似乎只能有利益,沒有公益。其實,市場的類型不會只有一種,可以是「以物易物」,也可能是「交工協力」,當然,更可以是「社會企業」。這本書不但呈現了九個逐夢踏實的熱血故事,還告訴我們做生意不但能獲利,也可以做公益,更能讓你我的生活更有意義!

◆褚士瑩 國際NGO顧問暨知名作家
很高興看到一本整理台灣原生社會企業的案例整理。很多人要不是把企業的力量想得太重要,就是把公益想像得太簡單,以至於很多的公益活動都很粗糙,缺乏效率跟成本的基本概念;許多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CSR)也很膚淺,無法跟本業做深度結合,兩者都無法永續。社會企業在台灣能夠得到一群人的支持,並且抱著很謙卑、很嚴肅的態度來做,讓商業跟慈善的界線變得模糊難辨,有些會成功,也有些會失敗,但是這都不重要,甚至是否需要「社會企業」的招牌,終有一天也會變得無關緊要。但這探索、追尋的過程是重要的,希望起步較晚的台灣,能夠用自己獨特的步伐,找到真正屬於適合這塊土地的美好原型。

◆劉克振 研華科技及研華文教基金董事長
所謂的「社會企業」,我認為也是「利他資本主義」下的另一種發展方向,但更提高了經營的社會目的,同時將股東利益轉移為「利他成就與貢獻」,而非只是金錢報償。我所參與創立與經營的研華科技,在面對第二個三十年甚長久的永續傳承問題時,也朝著「利他資本主義」,甚至「社會企業」演化的方向去構想。
欣見這本介紹孕育自台灣土地的社會企業經營故事,讓讀者瞭解到企業可以是個共好的平台,讓員工、股東、消費者,甚至整個滋養我們的大地都受益。樂於推薦本書給大家,一起成就幸福社會新標竿。

(以姓名筆畫排序)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