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生態綠已經在大稻埕開了一間久違的實體門市。自從2014年底生態綠搬到三重專心做烘焙廠與電商之後,我們沒有實體門市。這些年有許多老朋友、新朋友一直期待我們開店,其實我們也有意願開,只是因緣不足,加上疫情因素,就拖了許多。
這些年團隊從來沒有停止過開店的討論,對於市場上各種新型態的產品與店型不斷進行資料搜集與分析,內部也做過多種產品試做、風格設計。儘管都還沒找到落腳處,展店構想在內部就推倒重來過多次。
生態綠過去開過的店,每一間都風格迥異,都在回應當下的消費環境。第一間是沒有訂價的咖啡店、第二間是參與校園飲食運動的台大店、第三間直入辦公大樓的中和店、第四間與百貨業合作食育概念店、第五間是用一張大木桌讓咖啡店變成公共空間、最後是倡議責任零售的公平超市。
回首每一間店,都是一場場具有使命感的戰役,有具體的訴求。收掉門市轉做工廠,其實也是看到倫理消費運動也越來越蓬勃,無論是多元繽紛的個性化小店、連鎖通路業者、公司企業的採購,多多少少都願意支持公平貿易產品,所以我們需要穩定供應鏈。
重新回到實體門市的戰場,對於生態綠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咖啡產業的發展一日千里,這些年各樣厲害的店與高手如雨後春筍。我們需要做出差異化還要有使命感,才有機會在非常競爭的市場中存活。
兩個月前大稻埕地方創生公司引薦了迪化街的店面,我幾乎沒有猶豫的承諾租下來。當時其實對於展店的主題都還沒定案,儘管過去多年已累積的幾套劇本。此外,一位設計師朋友花了兩週幫我做了店內的初步空間規劃,當我看到一間精美的咖啡店模擬圖時,心底反而清澈了,心中又出現了一套全新的劇本~~我要做一間低碳的咖啡店。
所謂低碳的咖啡店,是降低新店裝修與營業後產生的碳足跡,並且在公平貿易的供應鏈系統中購買碳額度,直接抵銷掉咖啡店的碳排,完成自願性的碳中和。
之所以有這樣的念頭,起因是看到一篇 2020 年發佈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y Society)的一篇論文,英國倫敦大學(UCL)Carmen Nab 教授所做的研究,比較永續咖啡與傳統咖啡的碳足跡。經過巴西與越南的田野比較,永續咖啡(公平貿易認證、雨林聯盟認證、有機認證)在農法的規範上,碳足跡顯著的較一般商用咖啡少許多。
過去咖啡產業的碳足跡缺乏產品類別規則,更別說公平貿易咖啡與一般商用咖啡的差異,所以一直無法有參照的數據來規劃減碳的目標。現在已經有了基礎數據,這是個實踐的機會。就讓生態綠開出一間碳中和的咖啡店。
首先我們降低裝修的需求,只做必要的修繕與水電配置。其次,我們針對設備的機能性與能耗做調查與比較,用節能的設備取代掉營業慣用的設備(這部分我們會用續集分享)。第三,盡量採用環保材質。第四,每日記錄結算營業活動的物料與能源損耗並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 Kg CO2e。第五,在 Gold standard 購買公平貿易咖啡合作社的碳額度 Carbon Credit。
如此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是一間低碳的咖啡店。從上週 2023年的12月30日 試營運到昨天 1月5日恰好一週,我們僅僅用了141度電,平均一天20度,比一般家戶多一點點而已。以一個營業空間來說,我相當滿意。相比於過去的經驗,計算每度電所能創造的營業額,能源效率是提高了幾倍。我們每日從銷售報表結算,拆分產品銷售與餐飲消耗的物料,計算公平貿易影響力與碳排放。
試營運一週之後,向各位報告成果,我們累積的公平貿易影響力(額外為農民創造的收入)為253元台幣,碳足跡為 210 Kg CO2e,相比使用傳統咖啡,我們為地球減掉了180 Kg CO2e 的碳。
在試營運的前一天,我們已經從 Gold Standards 購買一噸的碳,相比之下,我們還有 790 Kg CO2e 的額度。過去這一週所有來大稻埕喝生態綠咖啡的朋友,您可以很驕傲地說,喝的是一杯「碳中和」的咖啡。
所有的數字我們都及時更新在網頁上,加入生態綠的官方 Line@ (@okogreen),點擊右下角「碳足跡知多少」按鈕,就可以知道即時資訊。
我們計算方式或許不夠精準,但是至少是個基準,只要掌握新的數據就會進行滾動修正。
我們將這些數據做自我揭露,只想證明減碳不是大企業的責任,每個人、小商家都可以做到。減碳不是增加成本,是增加效率。之後再慢慢分批次說明。
生態綠大稻埕門市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67號
延伸閱讀:
Fairtrade Campus-台大社科院首推"公平貿易校園" (一) 失而復得